遠古生物的名稱?-遠的名字-生物學習資料
編輯: admin 2017-12-03
-
4
中文名稱:鸚鵡螺
時代:4億7千萬到4億4千萬年前 奧陶紀晚期到志留紀早期(據說現在還有,但沒有人見過活的.報道說,有一次一個中國船員抓到一只活的,因為不知道那是什么東東,于是就煮了吃了,據說味道不錯)
典型體長:長約11米
中文名稱:翼肢鱟
時代:4.38億年至4.11億年前
典型體長:1.5米
俗名:三葉蟲
時代:泥盆紀
典型體長:
物種名稱:粒骨魚
時代:泥盆紀中期-晚期
典型體長:.
中文名稱:鄧氏魚
時代:晚泥盆紀 3億7千萬-3億6千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8-10米
中文名稱:胸脊鯊
時代:億7000萬-3億4500萬年前 從晚泥盆紀到石炭紀
典型體長:長0.7-2米
名稱:布拉塞龍
體長:3公尺長
生存年代:二迭紀晚期---三迭紀早期
中文名稱:幻龍
時代:三疊紀 距今2.4億-2.1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3-4米
時代:三疊紀 距今2.4億-2.1億年前
中文名稱:杯椎魚龍
時代:三疊紀晚期 距今2.4億~2.1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10米
恐龍名稱:魚龍
恐龍體長:魚龍有很多種,從3到15米不等
生存年代:侏羅紀
名稱:翼手龍
體長:兩翼開展可達30至700厘米
生存年代:侏羅紀
中文名稱:滑齒龍
時代:侏羅紀中期至晚期 距今1.6億-1.55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25米(爭議極大 現在能確認的滑齒龍體長不過10米左右)
中文名稱:地蜥鱷
時代:侏羅紀中期 距今1.6億年-1.5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3米
中文名稱:利茲魚
時代:晚侏羅紀 1億6千5百萬-1億5千5百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27米
文名稱:劍射魚
時代:晚白堊紀 8千7百萬-6千5百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6米
名稱:長頭龍
體長:9米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中文名稱:帝鱷
時代:白堊紀早期
典型體長:長12米
帝鱷與現生鱷魚頭骨對比
中文名稱:薄片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15米
中文名稱:滄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9-17米
中文名稱:大洋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3~4米
中文名稱:古海龜
時代:晚白堊紀 7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4.6米
類似問題
類似問題1:遠古生物都有什么?要海里的遠古生物越古老越好[語文科目]
長頭龍
長頭龍因頭長而得名,迄今所發現的最長的長頭龍頭骨有2.7米長.長頭龍體長可達10米,身體質量可達10噸.它有4個大大的鰭、強壯的頜、巨大的頭和短而尖的尾巴,吻部又長又尖,嘴里長滿利齒.在1.1億~9800萬年以前,長頭龍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時,長頭龍靠尾巴左右擺動以推動身體前進,四肢則用來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安第斯達科龍
最近,發現了一種兇猛的海洋怪物的化石.這種海洋怪物在1.35億年前曾經橫行于太平洋海域,研究人員根據一部科幻電影中怪物主角的名字,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哥斯拉”.它的學名是“安第斯達科龍”,是現代鱷魚的遠親.安第斯達科龍沒有腳,長著鰭狀肢,還有像舵一樣的尾巴,以及一個形似食肉恐龍的腦袋.
海中蛇頸龍
在9500萬~9300萬年前北美大陸附近的海域,生活著一種海中蛇頸龍,它的獨特之處是有一個6米長的脖子和3米長的尾巴,而它的軀干部分也只有3米.海中蛇頸龍的長脖子就像吸塵器的長管子,能把獵物吸入口中;它的長脖子還增加了頭部與身體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它的隱身功能.海中蛇頸龍的腦袋相對較小,嘴里長有可怕的利齒.魚或烏賊一旦被吸進去后,就會被恐頭龍的牙齒擋住而無法逃離,而被吸進的水卻可以方便地吐出.海中蛇頸龍長著4條鰭狀肢,每條的長度相當于一個成人的高度,這讓它游動起來十分有力.海中蛇頸龍喜歡把石頭吞入胃中,這些石頭不但能讓它順利沉入海底,而且還能幫助消化食物.
泰曼魚龍
2004年,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距今2.09億年前的大魚龍化石,體長居然達21米,刷新了最長魚龍化石的紀錄.魚龍具有鰭狀構造與流線型的頭,外形和現代的海豚極為相似,它的體型適合游泳,游泳速度非???大魚龍是魚龍中體型最大的品種,體長一般在6米以上.地球歷史上眼睛最大的動物是泰曼魚龍,在它的頭部兩側有一對圓圓的大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現代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泰曼魚龍的嘴巴長而尖,上下頜上各長著一長排錐狀的牙齒.泰曼魚龍的獨特之處是,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者一片漆黑的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泰曼魚龍的潛水本領也很出眾,可以在600米以下的深海里待上20分鐘左右.
無齒龍
在遠古海洋中還有一種像大海龜的無齒龍,它的身體又寬又平,生活在2.25億年前歐洲大陸附近的海域,它的體長約為1米.無齒龍看上去非常像今天的海龜,所以它又叫“礫甲龜龍”.事實上,它與海龜沒有多少親緣關系,屬于一種古生盾齒龍.無齒龍的背部和腹部都覆蓋著骨質甲片,可以保護它抵御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海中其他食肉動物的攻擊.無齒龍雖然沒有牙齒,但它的上下頜演化成兩片硬喙,有些像鴨嘴,可以啃下巖石上的水生貝殼類動物,并用來碾碎食物.
巨頭幻龍
令魚兒膽顫心驚的“海洋殺手”是巨頭幻龍,它們有點像鱷魚,滿嘴長滿了釘狀尖牙.巨頭幻龍主要生活在歐亞地區的海域里,它身長4米,出現于2.3億年前,是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巨頭幻龍天生是水棲動物,它們有時喜歡到沙灘上來曬太陽.到了繁殖季節,母幻龍也像海龜一樣拖著沉重的身體到沙灘上來產卵.
瘤龍
一種身上長滿疙瘩的瘤龍曾經在地球各地的海洋中肆無忌憚地橫行霸道,它是一種最早在北美發現的巨型滄龍,體長有13米左右,光是腦袋就有1.8米長.這種怪物在海里橫沖直撞,捕食所有可以吃的東西,所向無敵.分析瘤龍胃部殘余物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甚至包括小滄龍和蛇頸龍.雖然瘤龍的生存年代比較短,在白堊紀后期(距今8500萬~7300萬年前)出現后不久又滅絕,但是,瘤龍是那個時期最重要且分布最廣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
類似問題2:遠古生物有哪些[歷史科目]
腫骨鹿 猛犸象 劍齒虎
類似問題3:遠古生物簡介
奧帕賓蟲
在大約5.3億年前,具有堅硬身體部分(例如殼或骨骼)的早期動物開始出現.它們仍然只能在海洋中活動,這些動物包括甲殼類動物、珊瑚、海星、海綿體和軟體動物.到那時,已經出現了許多種類的生命體.這次生命的“爆炸”發生在寒武紀開始的時候.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科學家發現了伯吉斯頁巖化石,化石勾畫出了寒武紀時期動物的大概模樣,這些動物生活在溫暖的淺海中.對于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生命體形狀來說,那時的確有許多長相奇特的生物.其中就有奧帕賓蟲,它長著五個蘑菇狀的眼睛,還有一條長長的、用來捕獲獵物的緊閉的“噴嘴”.
匹喀蟲
一種伯吉斯頁巖動物化石對我們來說.可能尤其重要.它就是匹喀蟲,以附近的匹喀山命名.這種小的蠕蟲狀動物身上長著一個硬條,這個硬條貫穿它的整個身體,雖然這并不完全是脊骨,但卻非常相似.它也有排成V形的片狀肌肉,幾乎和現代魚的肌肉一樣.匹喀蟲可能是脊椎動物的最早祖先.魚、爬行類動物、鳥類和像人類一樣的哺乳動物,都屬于脊椎動物.最近,在中國發現的化石表明,在5.3億年前,有鰓但沒有下顎的魚就已經開始在海洋中游動了
畸心蛤
在寒武紀時期的所有動物中,最大最兇狠的是60厘米長的畸心蛤,它名字的意思是“奇特的蝦”.它有一個像斗篷一樣的身體,兩只長在柱形物上的大眼睛,還有一對鉗子狀的手臂
靈考利蟲
sorry
艾舍亞蟲
sorry
跳蟲
跳蟲:昆蟲綱,彈尾目,跳蟲科.
形態特征
跳蟲終生無翅,仔蟲酷似成蟲,大多數種類分布于溫帶及極區,跳蟲是一種小型的無翅昆蟲,它們之所以能跳,是靠腹部下力的彈器抵住所棲息的地面,再騰空躍起.向前跳躍的距離可達身長的15倍,在其腹部第四或第五節的這對彈器不用時,可將之把在第三腹節下方的攫器下,在腹部第一節的下方還有一根腹管.這類昆蟲通常都是體軀柔軟,腹部節數不超過六節,眼不發達,足的脛節,附節愈合成脛附節,尖端有爪,除非是有敵物接近或是受到侵擾,爪尖往往只是用來協助移動而已,在栽培作物上為害根、莖、葉或幼苗.
圣蛤
sorry
翼蟲
sorry
維瓦西亞蟲
維瓦西亞蟲是帽子形狀的,長著兩排匕首樣的“刀刃”.
類似問題4:遠古時期生物簡介科學家探究化石,可以從中窺見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請結合你所了解的科學知識,介紹一些遠古時代可能有的生物.[語文科目]
三葉蟲(Trilobita),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后逐漸衰亡,而后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巖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多向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于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盡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贊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于第4000 到4300頁之間,占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 而人只是出現于最后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三葉蟲(Trilobita),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后逐漸衰亡,而后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巖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多向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于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盡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贊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于第4000 到4300頁之間,占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 而人只是出現于最后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三葉蟲(Trilobita),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后逐漸衰亡,而后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巖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多向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于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盡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贊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于第4000 到4300頁之間,占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 而人只是出現于最后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奔跑的恐龍
印化石后,亞歷山大作出判斷認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確實是行動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約每秒鐘1米,與人類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跡表明,它們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過每秒鐘2.2米,這與人類快速行走時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較小的,體重在500公斤左右(與賽馬大小相近)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印表明,它們能夠以每秒鐘12米的速度奔跑,這已經超過了人類百米賽跑冠軍的最高速度(每秒鐘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賽馬的奔跑速度(每秒鐘大約15到17米).
翼手龍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么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后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翼龍是怎么飛上天的
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借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于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
鰻龍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三角龍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只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龍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么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異特龍
異特龍是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資料
恐龍
_______ 恐龍時代的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后,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于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后,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龍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龍是以群頭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龍.它們都屬于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龍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龍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負荷龐大身軀的重量,因此行動起來可能不怎么快速.它們的頭很大,雙顎很長,顎骨上整排巨大彎曲的利齒,看起來就像牛排刀邊緣的鋸齒一樣.肉食性恐龍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尸體.它們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殺獵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幫助,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虛骨龍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但它們和一般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同.虛骨龍的體態輕盈,行動敏捷,有一雙便于抓取的長手臂和手掌,以及長又窄的顎骨.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食.此外,虛骨龍也常會在大型肉食性恐龍吃飽后,撿剩下的殘渣碎屑吃.
恐龍
素食者
很多恐龍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蜥腳亞目恐龍,以及所有的鳥臀目恐龍.事實上,恐龍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煩多了,因為植物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構成的,這些堅韌物質必須先被分解處理后,才能被胃消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食性恐龍演化出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蜥蜴亞目恐龍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進肚里,讓胃里的細菌來發酵食物或讓它們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來磨碎食物.鴨嘴龍類的恐龍具有特殊的牙齒,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龍亞目的恐龍則用格外強壯的顎骨和利剪般的牙齒撕碎堅韌植物.
恐龍的滅絕
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么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干冷干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于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__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于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于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會合于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么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在以后的數月乃至數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恐龍
奇形怪狀的頭
有些恐龍具備非常奇特的頭形,例如頭上長出怪異凸出物或骨質突起—它們可能呈現小塊,腫塊,新月,棘刺或頭盔狀.這些古怪頭形和現生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的特殊構造或鮮艷彩斑一樣,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們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異性,嚇退敵人或表達自己心情好壞.此外,頭部的骨質突起也是防衛或攻擊武器,可以當作天然安全帽或堅硬的沖撞工具.眾多奇形怪狀的頭顱中,最別具一格的要數鴨嘴龍類的頭.鴨嘴龍是因為擁有寬扁無牙,鴨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龍時代結束
白堊紀即將結束時,恐龍變得越來越少,最后終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時,地球的景觀也發生了變化.盤古大陸因為海底的擴展分成了好幾塊.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許多恐龍生存的低洼地區變成汪洋一片.許多種類的海生動物也滅絕了.此外,原本全年溫暖的氣候,現在開始變得比較有變化,或比較有季節性.植物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顯花植物變得越來越重要.恐龍的滅絕正好讓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動物趁機崛起.
雙冠龍:
___ 長6米頭頂上有兩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全長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鼻嘴前端特別狹窄,柔軟而靈活,可以從矮樹叢中或石頭縫里將那些細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動物銜出來吃掉.與后來的大型食肉恐龍相比,雙冠龍的身體顯得比較"苗條",所以它行動敏捷.口中長滿利齒,也能捕殺一些大個子的食草恐龍.但是,也有些科學家懷疑它的牙齒功能,說它只是一種食腐肉的恐龍.
恐龍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共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龍,像細腭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么會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凈,這是一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并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一些動物存在,并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你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樣,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不過因為有很多好看的圖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著急喲.
恐龍
____恐龍之最
__ 當你走過商店櫥窗,你會不會因為特大號的樂瓶或嬌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龍是什麼龍 又最長.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龍
___ 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不過雞大小的恐龍.有些種類體長僅約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則僅僅七十公分!雖然它比雞體型稍大,但包括長尾巴在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有銳爪的肉食興性動物.較細顎龍與躍足龍要小的,是一些恐龍的幼體:鸚鵡嘴龍的幼體僅僅二十五公分體長,而最近剛孵出原蜥腳類僅僅二十公分長,不比知更鳥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_
二.最丑陋的恐龍
__ 我認為腫頭龍,是那些很丑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和腫頭龍相比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龍了.它也是角龍類,在鼻子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飾物,看起來像是鋸 剩下來的樹干留在頭骨上._
三.最長的恐龍
___ 重型龍,與梁龍兩種大約都達二十七公尺長度.然而可能,暫時昵稱為超 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分別長度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龍
___ 腕龍與南極龍 兩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但是南極龍可能比較瘦一 些,但沒有人確切知道.
五.最寬的恐龍_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現的恐龍_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 一尺公五
類似問題5:遠古生物[生物科目]
中文名稱:鸚鵡螺
時代:4億7千萬到4億4千萬年前 奧陶紀晚期到志留紀早期(據說現在還有,但沒有人見過活的.報道說,有一次一個中國船員抓到一只活的,因為不知道那是什么東東,于是就煮了吃了,據說味道不錯)
典型體長:長約11米
中文名稱:翼肢鱟
時代:4.38億年至4.11億年前
典型體長:1.5米
俗名:三葉蟲
時代:泥盆紀
典型體長:
物種名稱:粒骨魚
時代:泥盆紀中期-晚期
典型體長:.
中文名稱:鄧氏魚
時代:晚泥盆紀 3億7千萬-3億6千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8-10米
中文名稱:胸脊鯊
時代:億7000萬-3億4500萬年前 從晚泥盆紀到石炭紀
典型體長:長0.7-2米
名稱:布拉塞龍
體長:3公尺長
生存年代:二迭紀晚期---三迭紀早期
中文名稱:幻龍
時代:三疊紀 距今2.4億-2.1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3-4米
時代:三疊紀 距今2.4億-2.1億年前
中文名稱:杯椎魚龍
時代:三疊紀晚期 距今2.4億~2.1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10米
恐龍名稱:魚龍
恐龍體長:魚龍有很多種,從3到15米不等
生存年代:侏羅紀
名稱:翼手龍
體長:兩翼開展可達30至700厘米
生存年代:侏羅紀
中文名稱:滑齒龍
時代:侏羅紀中期至晚期 距今1.6億-1.55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25米(爭議極大 現在能確認的滑齒龍體長不過10米左右)
中文名稱:地蜥鱷
時代:侏羅紀中期 距今1.6億年-1.5億年前
典型體長:長3米
中文名稱:利茲魚
時代:晚侏羅紀 1億6千5百萬-1億5千5百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27米
文名稱:劍射魚
時代:晚白堊紀 8千7百萬-6千5百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6米
名稱:長頭龍
體長:9米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中文名稱:帝鱷
時代:白堊紀早期
典型體長:長12米
帝鱷與現生鱷魚頭骨對比
中文名稱:薄片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15米
中文名稱:滄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9-17米
中文名稱:大洋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3~4米
中文名稱:古海龜
時代:晚白堊紀 7500萬-6500萬年前
典型體長:長4.6米